义乌市信用一网通享建设工作方案


发布日期:2021-01-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信用义乌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干事不受礼、办事不求人”,加快实现“六个一”的工作部署,立足信用作为“六个一”基础支撑体系的定位,重点围绕信用“怎么通、怎么享”,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将信用一网通享作为“六个一”建设基础性支撑体系,建立信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打造覆盖所有市场主体和个人的信用一张网,使信用成为所有主体从出生到消亡的第二“身份证”。将信用贯穿“六个一”工程,依托信用一张网推进审批、监管、服务体制改革,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运行和社会治理机制。

二、三大定位

1.“办事不求人”保障体系。办事不求人,信用就是通行证。将信用嵌入“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服”,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差别化审批、监管、服务机制,让守法守信主体享受“容缺受理、承诺替代”等办事便利措施、“少上门、不上门”的监管“白名单”和“优先享受、精准推送”的政策服务“红利”,让企业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

2.“干实试验区”支撑平台。干实试验区,信用创造价值。创新信用在商贸和涉外领域应用,搭建商贸信用体系,推出以数字贸易平台为依托的风险预警和普惠金融服务,打造信用经济试验区。构建“金融超市”,建立信用信息、需求信息、金融产品三者互为融通的“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基于信用大数据画像的信贷精准匹配,打造永不下线的“银企对接会”。

3.“最优营商环境”生态保证。最优营商环境,信用改变城市。不断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在全社会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守信光荣的氛围,进而从他律守信演变为自觉守信和各主体间“互信”的信用环境,并有效降低管理、交易、沟通等社会运行成本,为打造全球一流的“最优营商环境”提供生态保证。

三、重点任务

信用一网通享包括“归集、评价、应用”三大环节,及相关的建设配套措施。

(一)归集评价。归集评价分别解决信用网“怎么来”、“怎么织”的问题,按照“应归尽归、行为即信用”的“大信用”思维,扎牢信用根基。

1.夯实数据基础。依托全市大数据中心,打通各部门、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数据归集通道,实现国家、省、市三级信用信息全覆盖。建成“公共信用”和“金融信用”两大库,公共信用包括荣誉、处罚、纳税、项目、财报、判决等政务信用数据和用水、用电、通信等公共事业类信用数据,通过全市政务数据平台归集。金融信用包括授信信息、逾期信息、担保信息、资金流水信息和结汇等信息,通过商城征信平台归集。

2.强化平台支撑。以两大信用数据库为依托,建成“信用监管”、“信用服务”、“信用公示”三大平台。信用监管平台涵盖信用评价、信用档案、信用承诺、分类监管、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子平台,信用服务平台涵盖社会服务、金融分析、风险监测、关联图谱、企业优选等子平台,信用公示平台涵盖信用互查、信用预警、大数据展示等子平台,同时提供一整套“可调用、可嵌入”的信用产品和信用工具。

3.完善评价机制。出台《义乌市信用评分办法(2019版)》,着力解决目前评价结果精细化不够、区分度不高的问题,打造信用评价2.0版,企业评价分为“资质评价、遵纪守法、履约践诺、经营活动、社会责任”5个一级指标项和35个二级指标项,个人分为“身份特质、遵纪守法、履约践诺、社会活动、公德品行”5个一级指标项和28个二级指标项,让主体信用画像更加全面精准灵敏。

(二)信用应用。应用解决信用网“怎么享”的问题,在审批监管、商贸金融、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带动全领域应用覆盖。

1.深化以信用为核心的审批监管机制改革。将信用一网通享与“一网通”系列平台全环节打通,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事后查、失信惩”的思路,重塑审批监管机制,形成信用全流程管理闭环。一是事前信用承诺,信用嵌入“一网通办”,在容缺受理、承诺替代的基础上,实施信用承诺准予备案、信用承诺准营制度,即申请人做出达到备案要求的承诺,即可通过备案登记;对部分涉企后置审批事项,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有关材料即可先行发证,实现“准入即准营”。二是事中信用监管,信用嵌入“一网通管”,一方面监管用信,对不同信用等级市场主体实施不同的监管抽查比例和频次,实行分类监管、精准监管。另一方面监管成信,对承诺不践诺、自检自查弄虚作假、检查不合格等失信行为全面归集,将监管痕迹内化为信用。三是事后联合奖惩,信用嵌入“一网通服”,将信用作为享受政府政策服务、财政支持、要素供给的门槛,在此基础上在民生、金融、贸易等领域拓展奖惩措施,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联动奖惩局面。

2.推进以信用为支撑的商贸金融体系改革。将信用一网通享作为“干实试验区”的支撑平台,强化信用这一基础性设施对贸易、金融、涉外管理等各领域改革系统集成、协同推进。一是打造商贸信用体系,打通海关、税务、银行及地方信用,全面整合“三单、三流”等贸易信息,建立覆盖贸易全主体的信用评价和风险预警体系,探索将本地商贸信用与海关信用认证体系的嫁接融合,形成符合市场采购贸易特点的海关信用认证方案。开发基于贸易数据的应收账款融资、进出口保险等金融产品,构建“信用风控从贸易数据中来、金融服务到贸易链条中去”的贸易金融体系。二是创新涉外信用管理,将经侦预警平台、国贸综合服务平台、全市信用平台等涉外信息整合至商友卡,做强商友卡功能,集成“信用信息扫码查询”、“订单信息在线登记”、“交易双方信用互评”、“失信人员自动预警”等模块,将商友卡打造为老外的“信用名片”,基于外国人信用实施差别化签证、结汇、工作许可和来华邀请措施。三是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打造“金融超市”,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市场主体需求信息、金融机构产品信息三者互为融通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基于信用大数据画像的银企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淘宝式”一站式金融服务。

3.实施信用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改革。加快社会民生领域信用成果共享共用,形成守信得益、信用有价的社会价值体系,有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一是开发民生应用场景,以市民卡为载体,打造“先享后付”系列民生应用场景,让市民在生活各领域享受“不排队、不等待、无押金”的畅行感。首批推出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停车“先通行后付费”、住宿“免押直接入住”等“先享后付”场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商场、市场等第三方机构拓展。二是拓展社会领域应用,引导各主体在市场交易、合同签订、人员招聘等领域开展信用互查,解决信息不对称,增强信用获得感。实施“互联网+重点人群+信用”工程,建立家政服务人员、医生、教师、律师等重点职业人员专题信用库,将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等信息纳入个人信用,向公众开放信用查询、服务质量评价等功能,倒逼行业人员提升信用水平。三是强化城市信用管理,聚焦文明创建堵点痛点,深入实施党员五带头、文明出行、门前五包、垃圾分类等应用项目,将个人不良行为与信用挂钩,引导失信人员参与公益活动修复信用。推进会计、中介、物流等行业信用建设,实施“驾照式”记分管理,形成“部门定规、行业自律”管理格局。

(三)建设配套

1.健全制度支撑。制定《义乌市信用信息归集目录(2019版)》、《义乌市信用评分办法(2019版)》、《义乌市信用承诺实施办法》、《义乌市联合奖惩措施清单》等办法,实现信用“统一归集、集中评价、共同运用”,形成覆盖归集、评价、应用全流程的信用管理制度。健全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确保信用信息规范有序应用。

2.实施嵌入工程。开发信用查询、奖惩反馈、信用回传等标准接口,推进信用与“一网通”系列平台全环节打通、全流程嵌入,实现自动推送评价结果、自动匹配红黑名单、自动嵌入联合奖惩措施、自动汇集反馈奖惩情况的“嵌入式”奖惩机制,确保应查必查、快速响应、奖惩到位。

3.建立修复机制。出台《义乌市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和各部门实施细则,明确各领域信用修复路径。建立信用修复人性化提醒和主动服务机制,引导失信主体自我纠错、重塑信用。开展信用修复承诺和培训,失信修复承诺覆盖100%黑名单主体,修复培训覆盖超过50%黑名单主体。

4.营造信用氛围。建立“信用体验官”制度,选取企业、市民代表进行体验式报道,倒逼应用落地。大力开展“诚信日”、“诚信建设万里行”、“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等活动。健全信用预警机制,将信用宣传教育与日常检查、办案流程等相结合,事前预告知失信后果,事后动态提醒信用分变动情况,让更多人了解信用分和奖惩措施,在全社会形成“不敢失信、不愿失信、自觉守信”的诚信氛围。




义乌市信用一网通享建设工作方案


发布日期:2021-01-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信用义乌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干事不受礼、办事不求人”,加快实现“六个一”的工作部署,立足信用作为“六个一”基础支撑体系的定位,重点围绕信用“怎么通、怎么享”,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将信用一网通享作为“六个一”建设基础性支撑体系,建立信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打造覆盖所有市场主体和个人的信用一张网,使信用成为所有主体从出生到消亡的第二“身份证”。将信用贯穿“六个一”工程,依托信用一张网推进审批、监管、服务体制改革,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运行和社会治理机制。

二、三大定位

1.“办事不求人”保障体系。办事不求人,信用就是通行证。将信用嵌入“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服”,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差别化审批、监管、服务机制,让守法守信主体享受“容缺受理、承诺替代”等办事便利措施、“少上门、不上门”的监管“白名单”和“优先享受、精准推送”的政策服务“红利”,让企业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

2.“干实试验区”支撑平台。干实试验区,信用创造价值。创新信用在商贸和涉外领域应用,搭建商贸信用体系,推出以数字贸易平台为依托的风险预警和普惠金融服务,打造信用经济试验区。构建“金融超市”,建立信用信息、需求信息、金融产品三者互为融通的“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基于信用大数据画像的信贷精准匹配,打造永不下线的“银企对接会”。

3.“最优营商环境”生态保证。最优营商环境,信用改变城市。不断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在全社会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守信光荣的氛围,进而从他律守信演变为自觉守信和各主体间“互信”的信用环境,并有效降低管理、交易、沟通等社会运行成本,为打造全球一流的“最优营商环境”提供生态保证。

三、重点任务

信用一网通享包括“归集、评价、应用”三大环节,及相关的建设配套措施。

(一)归集评价。归集评价分别解决信用网“怎么来”、“怎么织”的问题,按照“应归尽归、行为即信用”的“大信用”思维,扎牢信用根基。

1.夯实数据基础。依托全市大数据中心,打通各部门、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数据归集通道,实现国家、省、市三级信用信息全覆盖。建成“公共信用”和“金融信用”两大库,公共信用包括荣誉、处罚、纳税、项目、财报、判决等政务信用数据和用水、用电、通信等公共事业类信用数据,通过全市政务数据平台归集。金融信用包括授信信息、逾期信息、担保信息、资金流水信息和结汇等信息,通过商城征信平台归集。

2.强化平台支撑。以两大信用数据库为依托,建成“信用监管”、“信用服务”、“信用公示”三大平台。信用监管平台涵盖信用评价、信用档案、信用承诺、分类监管、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子平台,信用服务平台涵盖社会服务、金融分析、风险监测、关联图谱、企业优选等子平台,信用公示平台涵盖信用互查、信用预警、大数据展示等子平台,同时提供一整套“可调用、可嵌入”的信用产品和信用工具。

3.完善评价机制。出台《义乌市信用评分办法(2019版)》,着力解决目前评价结果精细化不够、区分度不高的问题,打造信用评价2.0版,企业评价分为“资质评价、遵纪守法、履约践诺、经营活动、社会责任”5个一级指标项和35个二级指标项,个人分为“身份特质、遵纪守法、履约践诺、社会活动、公德品行”5个一级指标项和28个二级指标项,让主体信用画像更加全面精准灵敏。

(二)信用应用。应用解决信用网“怎么享”的问题,在审批监管、商贸金融、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带动全领域应用覆盖。

1.深化以信用为核心的审批监管机制改革。将信用一网通享与“一网通”系列平台全环节打通,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事后查、失信惩”的思路,重塑审批监管机制,形成信用全流程管理闭环。一是事前信用承诺,信用嵌入“一网通办”,在容缺受理、承诺替代的基础上,实施信用承诺准予备案、信用承诺准营制度,即申请人做出达到备案要求的承诺,即可通过备案登记;对部分涉企后置审批事项,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有关材料即可先行发证,实现“准入即准营”。二是事中信用监管,信用嵌入“一网通管”,一方面监管用信,对不同信用等级市场主体实施不同的监管抽查比例和频次,实行分类监管、精准监管。另一方面监管成信,对承诺不践诺、自检自查弄虚作假、检查不合格等失信行为全面归集,将监管痕迹内化为信用。三是事后联合奖惩,信用嵌入“一网通服”,将信用作为享受政府政策服务、财政支持、要素供给的门槛,在此基础上在民生、金融、贸易等领域拓展奖惩措施,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联动奖惩局面。

2.推进以信用为支撑的商贸金融体系改革。将信用一网通享作为“干实试验区”的支撑平台,强化信用这一基础性设施对贸易、金融、涉外管理等各领域改革系统集成、协同推进。一是打造商贸信用体系,打通海关、税务、银行及地方信用,全面整合“三单、三流”等贸易信息,建立覆盖贸易全主体的信用评价和风险预警体系,探索将本地商贸信用与海关信用认证体系的嫁接融合,形成符合市场采购贸易特点的海关信用认证方案。开发基于贸易数据的应收账款融资、进出口保险等金融产品,构建“信用风控从贸易数据中来、金融服务到贸易链条中去”的贸易金融体系。二是创新涉外信用管理,将经侦预警平台、国贸综合服务平台、全市信用平台等涉外信息整合至商友卡,做强商友卡功能,集成“信用信息扫码查询”、“订单信息在线登记”、“交易双方信用互评”、“失信人员自动预警”等模块,将商友卡打造为老外的“信用名片”,基于外国人信用实施差别化签证、结汇、工作许可和来华邀请措施。三是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打造“金融超市”,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市场主体需求信息、金融机构产品信息三者互为融通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基于信用大数据画像的银企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淘宝式”一站式金融服务。

3.实施信用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改革。加快社会民生领域信用成果共享共用,形成守信得益、信用有价的社会价值体系,有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一是开发民生应用场景,以市民卡为载体,打造“先享后付”系列民生应用场景,让市民在生活各领域享受“不排队、不等待、无押金”的畅行感。首批推出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停车“先通行后付费”、住宿“免押直接入住”等“先享后付”场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商场、市场等第三方机构拓展。二是拓展社会领域应用,引导各主体在市场交易、合同签订、人员招聘等领域开展信用互查,解决信息不对称,增强信用获得感。实施“互联网+重点人群+信用”工程,建立家政服务人员、医生、教师、律师等重点职业人员专题信用库,将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等信息纳入个人信用,向公众开放信用查询、服务质量评价等功能,倒逼行业人员提升信用水平。三是强化城市信用管理,聚焦文明创建堵点痛点,深入实施党员五带头、文明出行、门前五包、垃圾分类等应用项目,将个人不良行为与信用挂钩,引导失信人员参与公益活动修复信用。推进会计、中介、物流等行业信用建设,实施“驾照式”记分管理,形成“部门定规、行业自律”管理格局。

(三)建设配套

1.健全制度支撑。制定《义乌市信用信息归集目录(2019版)》、《义乌市信用评分办法(2019版)》、《义乌市信用承诺实施办法》、《义乌市联合奖惩措施清单》等办法,实现信用“统一归集、集中评价、共同运用”,形成覆盖归集、评价、应用全流程的信用管理制度。健全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确保信用信息规范有序应用。

2.实施嵌入工程。开发信用查询、奖惩反馈、信用回传等标准接口,推进信用与“一网通”系列平台全环节打通、全流程嵌入,实现自动推送评价结果、自动匹配红黑名单、自动嵌入联合奖惩措施、自动汇集反馈奖惩情况的“嵌入式”奖惩机制,确保应查必查、快速响应、奖惩到位。

3.建立修复机制。出台《义乌市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和各部门实施细则,明确各领域信用修复路径。建立信用修复人性化提醒和主动服务机制,引导失信主体自我纠错、重塑信用。开展信用修复承诺和培训,失信修复承诺覆盖100%黑名单主体,修复培训覆盖超过50%黑名单主体。

4.营造信用氛围。建立“信用体验官”制度,选取企业、市民代表进行体验式报道,倒逼应用落地。大力开展“诚信日”、“诚信建设万里行”、“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等活动。健全信用预警机制,将信用宣传教育与日常检查、办案流程等相结合,事前预告知失信后果,事后动态提醒信用分变动情况,让更多人了解信用分和奖惩措施,在全社会形成“不敢失信、不愿失信、自觉守信”的诚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