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以来,以蹦床为主题的室内蹦床运动突然在国内火了起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同小异的蹦床馆、蹦床公园。但任何项目都有一定的风险,即使顾客进门先签了“免责协议”,蹦床馆的安全问题仍需引起业主和消费者的重视。 44岁女子玩滑索意外受伤 义乌网友“未冉”的母亲今年44岁,不久前,“未冉”和父母、妹妹一起到义乌的一家蹦床公园玩,结果他母亲在玩滑索的时候意外受伤。 “未冉”说,他母亲是第一次玩滑索,当时整个场地上人少,没人玩这个项目。他母亲询问工作人员如何玩,工作人员说抓紧就行。滑行时,他母亲以为滑索会自己停下来,就一直抓紧不松手,结果滑到底后,人被设施反弹回来导致受伤。 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让他母亲移到另一处休息,而后拿来红花油搽。后来,他看他母亲痛得受不了,就要求工作人员打电话叫了救护车。医生诊断为轻度腰椎压缩性骨折,需要住院治疗。 记者发现,在蹦床馆玩时受伤的事情并不鲜见。7月13日,河北保定一个18岁女孩在一家蹦床馆内,玩了一项名为“蜘蛛塔”的游乐项目,她后仰着从3米多高的空中摔下,造成腰椎、胸椎等多处骨折。7月19日,《中国青年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其中提到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国内这种新兴的游乐项目仍处在监管盲区。 母亲受伤后,“未冉”将此事发到了当地论坛上,很快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说,他的儿子在蹦床公园玩也摔断过骨头,住院一周,在家休养了一个半月,上学也耽误了。有网友说,第一次玩没经验,踢到了前方,摔了一跤,眼镜也坏了。 多名网友表示,蹦床是小孩子玩的,年纪大了最好不要玩这种网红游乐设施… 据记者了解,玩滑索的年龄限制是10~50岁,体重限制是40~85公斤,很多网友对蹦床运动的认知还停留在夜市、广场上那种专供小孩子玩的蹦床上。如今的这种网红蹦床运动,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新生事物,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还有网友提出,现在蹦床馆的经营范围大都是健身和室内游乐(不含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不含电子游戏)。对业主来说,这是一举两得,大人小孩的钱都可以赚。但对消费者来说,就存在隐患,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如果没有工作人员引导,小孩很容易越线去玩大人的项目。 “现在,事故已经协商解决了。”8月28日,该蹦床公园的吴店长说,这个主要是操作失误造成,当时有工作人员在旁告知“未冉”的母亲,可她没有按指示放手。 保证安全需双方共同努力 记者到义乌这家蹦床公园时,离上午10时的开放时间还有几分钟,现场已有十来个顾客等着进场,其中主要是小孩子。 有一对年轻情侣过来购票,应该是第一次过来玩,接待人员先让他们填写一份“免责协议”,并说每个入场的人都要签这个“免责协议”。 记者看到,该协议共有18条,密密麻麻的一整页。而一般的消费者往往并没有详细查看,就在上面签了名字。同时,这份免责协议也悬挂在入口处等显眼位置。 走进场内,小孩子大都集中在一块玩球,这个项目危险性很小,但边上也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守着。 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该蹦床公园内工作人员分两班,每班四五个人,下午人多的时候两班一起上。他们主要在场上巡视,指导入场人员正确参加运动,发现不规范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保证运动安全。 在购票处的墙上,有两台电视机一直滚动播放。左侧播放国外蹦床运动的宣传片,一帮外国人在各个蹦床设施上大展手脚;右侧播放运动指南,每个运动都有真人版的正确演示和错误演示。比如说攀岩,就不能自己独自去尝试,而是要穿上安全装置,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进行。 稠坛律师团律师孙宾泽说,现在越来越多休闲游玩的营业场所在义乌开业。但凡涉及到“玩”,自然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类似场所的前期建设和后期经营服务中,安全是重中之重,是不可触及的红线。 同样,面对新玩法,消费者更要有安全意识。在具体操作中,只有消费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安全,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就是要认真观看运动指南,了解正确的运动方法,防止出现错误的玩法;进场后,听从工作人员的引导,在熟悉玩法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和自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