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前,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但网络交易快捷便利的同时,也暗藏着大大小小的网络“陷阱”。下面,小编就带您来认清电信网络诈骗的十大“陷阱”。 手法一: 假冒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来电任意显示技术,假冒其电话或短信,以涉嫌诈骗、洗钱等理由,谎称因办案需要,要求事主将钱转至所谓的“安全账号”。 防范要点: 1.司法机关不会以电话、短信方式告知当事人涉嫌某种犯罪,更不会提供所谓的安全账号要求其转入钱款。 2.通过114查询该“办案单位”电话,询问有无此事件,千万不要拨打“办案人员”提供的电话号码。 手法二: 谎称银行卡透支行骗。冒充银行客服人员,向受害人发送“银行卡刷卡消费”、“信用卡透支”等短信,称其身份证被人冒用,在外地办理了信用卡,并且高额消费,严重透支。详情请联系**电话,当事人一旦电话联系,多名骗子就会分别冒充银行客服人员、公安民警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只要确定其卡上存有大量资金,便“忠告”当事人将钱转入所谓“安全账号”,骗取当时人钱财。 防范要点: 1.收到银行卡消费透支或盗用信息时,请勿仓促转款。 2.直接到银行查询或拨打银行专用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形式的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络中奖诈骗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网络中奖诈骗,就是犯罪分子利用传播软件随意向互联网QQ用户、MSN用户、淘宝用户、邮箱用户、网络游戏用户等发布中奖提示信息,当事主按照制定的“电话”或“网页”进行咨询查证时,犯罪分子以中奖交税等各种理由让事主一次次汇款,直到失去联系才发觉被骗。 那么如何应对网络中奖诈骗呢?首先,在登录邮箱收到一些来历不明的中奖信息是,不管内容有多逼真诱人,千万不能相信,更不要按照所谓的咨询电话或网页查证。其次,要时刻防止自己的信息泄露,遇有疑惑及时与老师或警方联系。 手法三: 冒充熟人行骗。打电话给当事人,冒充其同学、同乡、朋友等,或故弄玄虚,让当事人猜其是谁。当事人一旦以为是多年未见的同乡好友,对方就称其在外地因嫖娼、赌博等违法行为受到处罚,或编造发生交通事故、家人住院等需要帮助的谎言,请求当事人向指定账户汇款,实施诈骗。 防范要点: 1.接到陌生电话时,不要随便泄漏自己信息。 2.接到所谓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的电话或短信,认真核实对方的身份和相关事件;在没有真正对方到底是谁的情况下,不要盲目汇款。 手法四: 谎称电话欠费行骗。冒充电信工作人员,声称当事人电话欠费,要求其提供账号、密码或将资金转到指定账户。 防范要点: 1.切勿匆忙转账。 2.电话是否欠费、是否需要将钱转到指定账户,拨打电信部门专用客服热线查询核实。 手法五: 谎称无抵押贷款行骗。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散步免担保贷款信息,当事人与之联系,便会告知贷款必须预先支付保证金或部分利息,有的还会同时要求当事人办理一张银行卡,存入金额不等的“风险金”,并开通电话查询功能,以证明具有一定的还款能力,最后将事主的钱从卡中转走。 防范要点: 1.无抵押贷款风险极大,切勿相信陌生人会无故为其承担风险。 2.办理贷款业务,请到银行或有资质的机构办理。 手法六: 谎称中奖行骗。冒充某公司,通过邮件、电话、短信群发、散发卡片等途径向当事人发送虚假中奖信息。当事人拨通电话后,骗子通过“核查身份确认中奖”的手段,要求当事人缴纳“公证费、手续费、保证金、税费”等一系列费用进行诈骗。 防范要点: 1.切勿贪图小利而受违法短信的诱惑。 2.所有要求先缴纳所谓“公证费、手续费、保证金、税费”等费用而后寄大奖的做法,均是骗局。 手法七: 谎称账号变更行骗。以短信群发的方式,声称因特殊原因账号已变更,请将钱款打到新的账号。 防范要点: 1.凡是陌生人电话、短信,凡是要求转账、汇款的,都要与相关部门或人员联系进行核实。 2.未经核实前,切勿图方便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 手法八: 打告急电话行骗。骗子通过非法渠道得知被骗对象及家人的电话后,编造种种理由,让一方关掉电话,或让另一个骗子长时间与其通电话。与此同时,以当事人出车祸、意外受伤等理由,打电话给另一方当事人,要求速往某医院、某学校、某单位账户汇医疗款。当事人一时无法核实情况真伪,往往上当。 防范要点: 1.凡要求汇钱的陌生电话,一律提高警惕。 2.汇款前,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核实家人情况。情况不明,绝不汇款。 手法九: 利用网络购物行骗。冒充销售低价物品的购物网站,将低价商品放在购物网站出售,并在出售商品旁设置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链接图标,当事人点击该图标时,其实进入了假冒的银行网页,骗子此时借机盗窃当事人的网银账号和密码,然后将卡内现金转走。 防范要点: 1.到正规网站购物。 2.采用支付宝、货到付款方式付款。 3.付款前,对网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分析辨别,对不熟悉的网站不轻易与其交易。 手法十: 利用网络购票行骗。设立虚假售票网站,以极低价格,销售所谓的飞机票、火车票,骗取大家的购票款。 防范要点: 1.仔细辨别网站真伪,对折扣过大的售票信息提高警惕。 2.到相关部门指定的网站或有资质、有代理资格的正规票务代理机构购票。 3.通过第三方支付方式付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