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11日,从金华市市场监管局传来消息:浙江省日前通报了全省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治理情况,并发布了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治理十大典型案件以及保健食品消费欺诈“六大新套路”。其中,金华市查处的唐某等人生产、销售含酚酞酵素食品案列入全省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治理十大典型案件。 今年6月23日,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对金华市子豪电子商务商行开展执法检查,现场扣押标签不符合规定的“AIREIVS西梅酵素”产品。经检测,检出酚酞成分。7月20日,该局将此案移送公安,共同组成专案组,开展追根溯源。 经查明,2020年8月,唐某在网上找到酵素减肥药的配方后,抢注日本商标“AIREIVS”,委托安徽省亳州市某药企为其生产加工添加酚酞成分的西梅酵素产品。因酚酞属于处方类药品,药厂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购进,该药企通过河南郑州某企业配制一批含酚酞成分的粉剂,生产出含有酚酞的“AIREIVS西梅酵素”600余公斤,共计15余万包,供唐某在电商平台及下游微商进行销售。目前,唐某等人因涉嫌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安徽省亳州市某药企法定代表人赵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联合专案组共捣毁生产工厂1个,查扣含有酚酞的“AIREIVS西梅酵素”300余公斤。 据了解,自从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摸排各类药品网络销售企业(包括药品生产、批发、零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1669家次、检查企业2732家次、收集案件线索79条、约谈企业382家次、有效处置涉药品网络销售的举报投诉9件。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市民: 保健食品消费欺诈“六大新套路”要看清楚。 套路一 假借科普 实则推销 利用“最高技术成果转化”“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研发团队艰苦攻关”“国外权威数据显示”等“伪科普”内容,大肆宣传“栓清酶”“牛初乳”“氨糖”“硒”“小分子蛋白肽”等新概念,声称相关产品具有“溶解血栓”“调节血脂”“逆转衰老”“消除疲劳”“降血糖”“抗菌”“防治飞蚊症”等多重功效。 消费提示:热点概念要警惕,理性消费莫冲动。 套路二 直播带货 吹嘘功效 网络达人、主播通过电商平台直播营销带货时,在无法提供证明材料情况下,使用“排毒养颜”“预防斑秃”“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维持健康视力”“缓解皮肤老化”等表述,对“鱼油”“纤体热控丸”“胶原大蛋白肽精华粉”等产品性能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从而直击90后以及“Z世代”消费群体的“养生焦虑”。 消费提示:主播带货有风险,“老铁”下单须谨慎。 套路三 “微商”产品 质量难保 利用微信、贴吧、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推介售卖“减肥咖啡”“溶脂奶片”“星空咖啡”“天江战狼”“速溶咖啡固体饮料”“纤盈复合植物压片果糖”等减肥、壮阳类产品。然后通过快递物流形式将产品邮寄到购买者手上,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多地。有的商家为了进一步打开销路,还会陆续发展多个二级、三级代理商。 消费提示:“朋友圈”里买产品,商家信息要查验。 套路四 冒牌专家 夸大病情 虚构“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名医专家协会会员”“国际顶尖医学博士”等头衔身份开展体检义诊,并将简单的体检仪器包装成高科技分析仪。针对消费者的病情“量身定做”营销方案,编造身患“癌症”等疾病概率以及其他身体问题,制造高度紧张的恐慌气氛,随后给老人灌输其推销的产品对“癌症”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欺诈消费”、趁火打劫的目的。 消费提示:保健食品不是药,有恙还需去医院。 套路五 虚假宣传 借“疫”生财 为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产品销量,商家根据网络收集的素材资料,自行编写“全家吃核酸,远离德尔塔”“吃核酸增强免疫力,细胞活跃身体健康,免疫力好,百毒不侵”“在新冠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等文字内容,并配用“XX胶囊”等产品的照片。 消费提示:“防疫神器”别轻信,疫苗口罩最靠谱。 套路六 藏身小店 隐蔽销售 在百货商行、艾灸馆、养生馆、夫妻用品店、计生用品店等相对隐蔽场所,对外销售“百草康风茶”“第十五代蚁力神”“炮王”“绝对男人”“虎虎生威胶囊”等声称调理痛风、壮阳、提高免疫力的“保健食品”。 消费提示:小店购物擦亮眼,保留凭据好维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