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示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金华名列其中。金华市信用办负责人表示,我市以“信义金华”品牌为引领,围绕需求导向、应用导向、创新导向,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创新应用,促进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向纵深发展,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打造“信义和美之城”。 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离不开对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近年来,金华市建立健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持续推动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目前,已建立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处理制度和信息修复、异议处理等保障制度,保障信息安全。制定出台《金华市信用信息归集目录清单》,扩大数据归集范围,提高数据质量,夯实市公共信用数据库,实现信用信息的全归集、全覆盖,着力破除“信息孤岛”。截至目前,已归集五类主体相关信用信息11.28亿条。 在此基础上,金华市完成县市一体化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提升改造,结合数字政府建设,升级建成信用记录报告应用、“信义金”评价、信用承诺、行业信用监管等核心应用。各县(市、区)政府服务大厅全部接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在信用网站、市民卡App、市行政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区开通信用报告自助打印服务,为社会各界查询信用信息提供便利。 另外,金华市将包含公共资源交易、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等38个业务系统与信用系统进行嵌入式对接。在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全面开展信用核查,目前已为各地各部门在社保费返还、道德模范评选等事项提供105万余次批量核查服务,已实现信用协同应用571万次,涉及356类事项。 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金华市出台《金华市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信用信息核查目录清单》,制定完善“对象清单、部门清单、措施清单、事项清单”相关映射的联合奖惩核查清单,在政府采购、资金奖补、评优评先、行政审批等领域构建信用联合奖惩大格局。 拓展信用惠民惠企应用 “不用抵押、不用担保,手机银行点一点,贷款立马到账,太方便了。”上个月,金华市民蒋明轩通过“信义金E贷”申请到20万元的信用贷款。据悉,“信义金E贷”是基于金华信用分——“信义金”创新的应用场景之一,信用等级越高,可享受的贷款折扣优惠就越多。 信用大数据为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了解到,我市以“八婺好家风”信用贷等为主要活动载体,以“信义金”城市礼遇为抓手,对信义金值较高的个人,联合市民卡在出行、阅读等领域推出20余项激励措施,构建广覆盖、多层次信用惠民体系。 去年8月,金华市在全省率先上线“信义金”信用地图。点点手机,所有信义金礼遇应用场景便会生动直观呈现在屏幕上,通过地图显示和导航服务,推动信义金正向激励应用便利化。其中,“信义金E贷”是全省首款线上纯信用贷款。用户通过刷脸认证,授权“信义金”查询后便可根据“信义金”值给予不同信贷额度,真正实现“让有德者有得”“信用让生活更美好”。截至目前,累计发放19.47万笔,金额168.2亿元。 同时,金华市积极探索“信用+区域协同”“信用+社会治理”新模式。目前,我市与嘉兴、温州、湖州等城市进行信用分互认,进一步扩大应用区域。今年1月,全省首个信用社区驿站——信义金驿站正式揭牌成立。驿站专门配备信义金查询机、礼品自助兑换机、投影仪等设备,提供快递、代购高铁票、飞机票,小孩临时托管等增值服务,打通信用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难题。依托信义金驿站,我市大力开展“信义金进社区”工作,以“信用”为激励,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新路径,推出信用社区积分系统,充分发挥信用自律和约束的双向作用,逐步形成社区网格、物业、居民多元共治局面。 另外,金华市突出以“信义金华”为品牌的新型社会信用应用体系,稳步推进“信义贷”“信义居”“信义地”等“信义+”惠企创新应用,推动信用应用在融资贷款、物业服务、项目管理等各领域深度渗透,并启动县市区应用创新应用赛拼机制,打造“一县一场景”信用创新应用品牌。 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 今年7月,市区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签署告知承诺书之后,拿到了崭新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这得益于今年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造极简极速审批办事模式,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 “告知承诺、极简极速”审批以告知承诺为核心、数字技术为支撑,是数字化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无证明城市”改革的持续深化。据介绍,通过推行告知承诺,推动“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转变,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带来更大的便利。目前,全市通过告知承诺等信用管理手段取消证明613项,为办事群众取消证明107.1万个。 同时,金华市形成了信用承诺闭环管理。目前,归集各类信用承诺书144.9万余份,并在“信用金华”门户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将虚假承诺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事前承诺替代、事中履约情况监管、事后失信惩戒的业务闭环。 此外,金华市通过行业信用评价、建设行业信用监管平台、推进分级分类监管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我市积极探索公共信用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融合,在全省统一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基础上,根据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在房地产中介、工程建设、出租巡游汽车、气象防雷、审批中介等领域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搭建行业信用监管平台,统一归集企业公共信用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多维度科学绘制企业信用状况,根据信用状况开展研判分析和风险预警,将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和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对接统一执法平台,根据不同信用等级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对不同风险等级、信用状况的企业设置不同抽查比例、频次,降低守信企业抽查频率,提高失信企业抽查频次,信用规则应用率达85%,居全省前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