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多款App宣称借钱额度高 利率低 手续方便 网贷借钱“轻松” 风险暗藏其中


发布日期:2021-07-2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金华晚报


“最近总是收到各种App发来的借钱短信,让人烦不胜烦,不知道我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市民郑晓昨天向记者吐槽

郑晓向记者展示了本月收到的多条借钱短信,其中有众银行的,恭喜她获得了免息借钱的资格;有度小满金融的,通知她借款资格更新至9.8万元;还有拍拍的,提醒她借款资格已调至最高19.8万元。这些短信让人感觉借钱很轻松。

各类App借钱业务满天飞

目前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中都有借款功能,比如“滴滴出行”“百度”“京东”“58同城”等App,显眼位置都能看到“借钱”。

不少手机App推出与自身主营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红包等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社交、出行、视频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很多使用者原本并没有强烈的借贷需求,在这些App的“广撒网”式宣传下,有人受诱惑开通了借贷功能。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市民钱琳琳告诉记者,她平时经常打车出行,她下载的滴滴出行App就有滴滴金融提供贷款服务。“安心,放心,最高可借额度20万元”,并宣称“极速审批,通过率高,随借随还”。最低日息1万元每天2元,年7.3%左右。

借钱“轻松” 后果很严重

据了解,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实时审批、极速到账”为卖点,并且承诺的额度不低。一些App对开通借款功能的审核都颇为宽松,手续简便,只需填写个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进行人脸识别后,绑定收款银行卡就可以借钱。

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还以低息为噱头吸引用户,但实际上却埋着高息的深坑。某款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最低年利率7.2%起;但当记者按照App内的要求填写完各种个人信息后,实际可借额度只有3万元,日利率变成0.06%,年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1.6%。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普通用户在银行申请信用卡,一般初始额度只有2万元到5万元,有些没有稳定职业的客户,甚至只有5000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贷功能,动辄宣称可以提供几十万元的额度。额度一旦过高,如果用户还款逾期,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推广借贷功能,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存在过度借贷的可能。

市民刘女士就吃了这方面的大亏。今年3月,她看中市区某楼盘,并付了33万元的首付款,结果没想到因为两年前有多笔借平台的小额借款逾期还款,征信不良被银行拒贷。由于后续资金无力筹集,刘女士面临违约的风险。其实,刘女士并非恶意逾期,而是性格比较马虎,好多次忘记及时还款。虽说每次逾期金额只有几百元,总计不到3000元,没想到却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小李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去年他看到某社交App上频频出现的借贷广告,经不住诱惑,就向平台借了2万元。借款后却无力偿还,利滚利欠的钱越来越多,最后在家人帮助下还清了欠款。但这无疑影响了个人征信。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借贷功能还极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一些中小借贷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很容易泄露。个别平台为追求利益,会把个人信息“打包”卖给第三方;只要用户在一家借贷平台上申请过借款,其他借贷平台的骚扰电话、短信等就会纷至沓来,让人不胜其扰。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端上的金融平台进行借贷。相关专家认为,一些常见的生活类App使用人数多,覆盖面广,使用频率高,过度宣传借贷功能更容易让网民入网陷阱,并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关部门需要对这类App加强监管,堵住由此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漏洞。建议持续加强对手机App开设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很多普通用户具备的金融知识有限,容易被平台夸张的宣传所诱惑。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醒App用户特别是年轻人,要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随便通过各类App平台借钱。 




【风险提示】多款App宣称借钱额度高 利率低 手续方便 网贷借钱“轻松” 风险暗藏其中


发布日期:2021-07-2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金华晚报


“最近总是收到各种App发来的借钱短信,让人烦不胜烦,不知道我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市民郑晓昨天向记者吐槽

郑晓向记者展示了本月收到的多条借钱短信,其中有众银行的,恭喜她获得了免息借钱的资格;有度小满金融的,通知她借款资格更新至9.8万元;还有拍拍的,提醒她借款资格已调至最高19.8万元。这些短信让人感觉借钱很轻松。

各类App借钱业务满天飞

目前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中都有借款功能,比如“滴滴出行”“百度”“京东”“58同城”等App,显眼位置都能看到“借钱”。

不少手机App推出与自身主营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红包等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社交、出行、视频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很多使用者原本并没有强烈的借贷需求,在这些App的“广撒网”式宣传下,有人受诱惑开通了借贷功能。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市民钱琳琳告诉记者,她平时经常打车出行,她下载的滴滴出行App就有滴滴金融提供贷款服务。“安心,放心,最高可借额度20万元”,并宣称“极速审批,通过率高,随借随还”。最低日息1万元每天2元,年7.3%左右。

借钱“轻松” 后果很严重

据了解,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实时审批、极速到账”为卖点,并且承诺的额度不低。一些App对开通借款功能的审核都颇为宽松,手续简便,只需填写个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进行人脸识别后,绑定收款银行卡就可以借钱。

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还以低息为噱头吸引用户,但实际上却埋着高息的深坑。某款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最低年利率7.2%起;但当记者按照App内的要求填写完各种个人信息后,实际可借额度只有3万元,日利率变成0.06%,年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1.6%。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普通用户在银行申请信用卡,一般初始额度只有2万元到5万元,有些没有稳定职业的客户,甚至只有5000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贷功能,动辄宣称可以提供几十万元的额度。额度一旦过高,如果用户还款逾期,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推广借贷功能,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存在过度借贷的可能。

市民刘女士就吃了这方面的大亏。今年3月,她看中市区某楼盘,并付了33万元的首付款,结果没想到因为两年前有多笔借平台的小额借款逾期还款,征信不良被银行拒贷。由于后续资金无力筹集,刘女士面临违约的风险。其实,刘女士并非恶意逾期,而是性格比较马虎,好多次忘记及时还款。虽说每次逾期金额只有几百元,总计不到3000元,没想到却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小李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去年他看到某社交App上频频出现的借贷广告,经不住诱惑,就向平台借了2万元。借款后却无力偿还,利滚利欠的钱越来越多,最后在家人帮助下还清了欠款。但这无疑影响了个人征信。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借贷功能还极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一些中小借贷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很容易泄露。个别平台为追求利益,会把个人信息“打包”卖给第三方;只要用户在一家借贷平台上申请过借款,其他借贷平台的骚扰电话、短信等就会纷至沓来,让人不胜其扰。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端上的金融平台进行借贷。相关专家认为,一些常见的生活类App使用人数多,覆盖面广,使用频率高,过度宣传借贷功能更容易让网民入网陷阱,并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关部门需要对这类App加强监管,堵住由此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漏洞。建议持续加强对手机App开设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很多普通用户具备的金融知识有限,容易被平台夸张的宣传所诱惑。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醒App用户特别是年轻人,要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随便通过各类App平台借钱。